新冠疫情(德尔塔病毒)再度反复,专家建议饮酒防疫?

作者: 日期:2021-08-07

近日,新冠德尔塔病毒自南京扩散开来,引发新一轮疫情危机。《新冠疫情再度反复,专家建议饮酒防疫》等相关文章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由此,我们特别编发此文,对饮酒与健康进行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的讨论,希望对消费者有所裨益。

中医、西医之争由来已久,中国白酒与健康之间的讨论也是热议的话题。


  在没有定论的情况下,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IUNS)和中国营养学会对人们的权威健康建议仍然是“戒烟限酒”,而不是“戒烟戒酒”,也是间接地肯定了“适量饮酒有利于健康”。


  查阅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的美国居民的膳食指南,除2010年没有查阅到有适量饮酒这条,其余3个五年膳食指南中都提倡适量饮酒。


  “医”与“酒”,更多亲身的跨界实践,有些道理是要靠对自身身体的“内省”,靠“悟”出来的,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李时珍写《本草纲目》时,要遍尝百草,以及很多医家一定要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的原因吧。


一、医酒同源

  中国传统医学几乎是与酒相伴相随的。因此,汉字“”,繁体字写作“”,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认为: “,治病工也。”左上部分的“”,是指外部创伤(本义是指受了箭伤),右上部分“”指以按摩、热敷、针刺等治病时的动作,下半部分的“”,本义指酒。

(图摘自网络)

  综合起来就是:受伤之后,通过按摩、针刺等手段,再内服外敷酒,以达到治愈的目的,称之为“”。当然,也有网红图把“殳”指“疫”,这是属于文字新解,也算是古人造字的智慧吧。


  汉代班固在《前汉书·食货志》中称“酒为百药之”;唐代药王孙思邈对酒有“少饮,和血益气壮身御寒,辟邪延秽”之说,并在《千金方》中写道:“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


  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对酒的概括论述为:“酒味甘,辛,性热,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厚肠胃,消忧愁”。


  古代中医认为,“酒为水谷之精,味甘辛,其性热,其气悍,无所不至”;具有“杀百邪恶毒气”“除风下气”和“以酒治疾”等功效。这些论述都是古代先人对酒在医学和生活实践中的概括和总结。


  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了一个真实案例:“王肃、张衡、马均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饱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正所谓“酒势辟恶”也。


  无独有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周心明老师也给笔者讲述了她的亲身经历。


  “疫情初起,我开启喝高度酒的节奏,自我体内‘消毒’,缘于父亲(笔者注:指著名酒界泰斗周恒刚先生)曾对我说,在卫生环境堪忧处用餐,一定喝点高度酒或吃大蒜,抗菌消毒。我曾有一次在内蒙吃烤肉,烤至七成熟的肉还渗着血水,当地人说这是最好的火候。我被劝酒喝了不少(想起父亲的话,我得多喝点酒,这肉没烤熟,需杀菌消毒),而陪同司机没法喝酒,第二天司机在回途中,肠胃出现明显不适,其他喝酒的同志却并没有不适。我经常参团旅游,旅友们习惯用开水烫洗碗筷,我则比他人多两招(酒和大蒜)做健康‘屏保’。简单易做受益终身。”

  清代著作《经验神方》中记载:“凡遇瘟疫盛行之时,若出门走东过西,须饮酒几杯,然后出门。回家之时亦当饮酒几杯,然后方可食别样物件,自然气壮绝不染瘟,但不可至醉。如不能饮酒者,出入可食姜蒜,或将蒜塞在鼻内亦可甚妙。

  当然,更精确的医学原理,我们确实还需要更进一步探索。言归正传,酒与健康的关系,我们认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二、舒经活络、通血脉

  这是所有的酒都具有的基础作用,或者说酒单纯含有的乙醇成分就具有的健康功能。因此,老百姓都知道,饮酒解乏,缓解疲劳。一天的辛勤劳作下来,喝几口酒,是体力劳动者的生活必备。

  人体的血液系统就如同自来水管网一样,一直在保持正常的循环运动。步入中年以后,血液变得粘稠,尤其是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脂“三高”患者,血液中的胆固醇类脂质附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堆积形成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白色斑块,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如果这些斑块聚集渐渐增多就会造成“动脉腔狭窄”。

  物理常识认为,若此时心脏泵血的压力是恒定的,当血管口径变得狭窄时,压力一定,面积变小了,压强就会增大,这就是形成“高血压”的原因之一。

  而要确保泵出同样的血量,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确保每一个细胞对氧气和营养的需要,心脏就需要长期在高压下工作,久而久之,心肌就会变得肥厚,肥厚的心肌又需要更多的氧来代谢,一旦冠状动脉不能满足氧的需求时,导致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

  另一方面,如果粥样斑块进一步聚集,又会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完全堵塞血管,这多发生在心脏和脑部的毛细血管位置,诱发“心梗”和“脑栓塞”;

  第二种情况是,因堵塞越严重,血管腔越狭窄,局部血压就越变大,加之步入中老年后血管韧性变差,容易出现血管破裂,这便是“脑溢血”的病理学原理。

  因此,第四军医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建议,人到中年以后,最好每周有一两次跑步,让自己可以持续一小段时间达到或者接近个人最大心率(笔者注:个人最大心率=220-年龄,有氧运动心率区间为:60%~80%*最大心率。当然前提是心脏健康者),让高速的血液流动快速冲刷血管,这就像每周做了一次血管的大扫除,让那些附着在血管壁的物质尚附着不稳的时候,就给清理干净。


△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示意图


  而适量饮酒所促进血液循环功效与樊院长所说的跑步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喝一次酒,相当于为血液系统做了一次冲洗和按摩清洁。


  适量饮酒还可使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H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可将胆固醇从动脉血管壁向肝脏转移,并最终由肝脏分解。


  同时,高密度脂蛋白能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液循环流畅,从而能显著降低冠心病的发生几率。


△高密度脂蛋白能将胆固醇向肝脏转移分解,从而显著减少血管阻塞的风险

  全球最大的医疗研究机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针对2005-2010年间的51项流行疾病临床研究所作的综合分析显示,每日适量饮酒,可使罹患高血压和冠心病风险平均减少35%。

△坚持适量饮酒可有效降低高血压风险

  加拿大卡尔里加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联合科研组对饮酒与心脏病的关系进行了长达30年的跟踪调查。


  从1980年开始,通过对84份科研报告、4235份样本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每天适量饮酒的人群比完全不喝酒的人罹患心脏病的几率要低25%。


  这项调查结果于2011年2月23日发表于英国最权威医学杂志《不列颠医学会刊》的官方网站,改变了人们之前对饮酒问题的看法。

△科研报告原始数据

△坚持适量饮酒可有效降低罹患心脏病的风险

  英、美、法等发达国家在饮酒与健康方面的研究成果显示:在心血管疾病方面,饮酒与死亡率呈“U”字型关系分布,适量饮酒者处于“U”字型的底部,不饮酒者和酗酒者处于“U”字型的两侧。

三、酒行药势与中药溶媒

  酒行药势的作用机理与“促进血液循环、通血脉”是一样的,血液在乙醇的作用下,加快了血液流动的速度,让平时药力达不到的地方,也能够轻易送达。


  因此,中医论酒自古有“酒性温,味辛而苦甘,有温通血脉,宣散药力,温暖肠胃,祛散风寒,振奋阳气,消除疲劳”等作用。


  成书于2000余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有“汤液醪醴篇”,进行了专门论述。酒在古代同时也别称为“汤药”。


  大家知道,萃取药物成分,需要溶媒。溶媒是什么呢?是能溶解气体、固体、液体而成为均匀混合物的一种介质。习惯上把气体和固体叫溶质,液体叫溶剂。


  对于两种液体所组成的溶液,通常把含量较多的组分叫溶剂,少者叫溶质。水是应用最广泛的无机溶剂,而酒、汽油、氯仿及丙酮等是较常用的有机溶剂。而对于食品级的萃取来说,常用水和酒。大多数中药成分都是醇溶性的,不溶于水,故传统上大部分中药材都是用白酒浸泡。


  例如,在全民抗疟的年代,屠呦呦在尝试了2000余种药物后,有一次在读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发现青蒿具有明显的抗疟作用。


  早期屠呦呦用乙醇作为溶媒对其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后来发现由于乙醇沸点偏高,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药物的活性成分,最后她改将乙醚替代乙醇作为溶媒萃取,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最终发明萃取了青蒿素。约30年后,屠呦呦因为青蒿素的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本草纲目》在谷部“酒”中,分别介绍了各种酒的治疗作用,并收载了酒方69个,如米酒:行药势,通血脉,润皮肤,散湿气,除风下气,解马肉、桐油毒;愈疟酒:治诸疟疾,频频温饮;屠苏酒:此华佗之方也,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本草纲目》在各药条目的附方中也附有各种药酒配方200余种。

四、白酒健康功能因子

  以上“通血脉”“行药势”和作为“中药溶媒”的功能,主要是白酒其主要成分乙醇所具有的基本健康功能。


  但如果说白酒仅仅具有这些功能的话,那就是把酿造工艺如此复杂的中国白酒归类于与乙醇(酒精)无异了。


   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多次在讲话中批驳了这种观点:我希望告诉所有人,白酒不是酒精,不能用酒精所做的实验而简单地类推成白酒。我只想跟他们说明一个问题,白酒不是酒精,这是科学的。


  因为中国白酒得益于其复杂的工艺,在发酵过程中,除了产生一定量的乙醇外,还含有约占整体2%—3%的微量成分和风味物质。千万不要小看这2%,他们才是中国白酒的灵魂。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评述道:“中国白酒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智慧酿造,艺术酿造,天酿美酒。白酒中活性物质,风味物质也为全球烈酒之首……中国白酒是全世界酿造最为复杂,周期最长,成本最高,历史文化最丰厚的酒……”

  中国白酒中含有的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微量成分和风味物质,我们且统称为“健康功能因子”,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有机酸及酯类化合物

  坊间有句俗语:“酿酒不成酿成醋”,其实,酿酒成了,酒里也有很多有机酸部分,成为酒主要的呈香呈味物质。其中挥发性较强的主要有:乙酸,丙酸,丁酸,己酸,辛酸等;它们与乙醇发生反应产生相应的酯类物质。


  如己酸乙酯,构成了浓香型白酒的主体香,而乳酸乙酯、乙酸乙酯与β-苯乙醇则构成了米香型白酒的幽雅清香。


  挥发性较弱的酸有乳酸,苹果酸,葡萄糖酸,酒石酸,柠檬酸,琥珀酸等。根据传统中医理论,酸主脾胃、保肝、能软化血管。


  西医也认为食醋是有利于健康的,因此西方人喜欢喝酸奶,东方人喜欢吃泡菜,都是乳酸制品。


  《本草纲目》中记载,乙酸有“清肿痛,散小气,理诸药”的功效;L-乳酸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它能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维持体内微生态的平衡,并且可以保持肠胃呈酸性环境,抑制病原菌的生长,阻止酚、吲哚等有害物质生成,防止细胞老化;


   而丁酸为癌症治疗剂,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繁殖;乙酸乙酯可以排除酒中对人体有副作用的物质,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降低过度饮酒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乳酸乙酯能促进乙醇刺激大脑皮层使人体产生兴奋;己酸乙酯具有降肺火、稳定心肺的功能。经检测显示,浓香型白酒中己酸乙酯含量是其它白酒的5-10倍。


2、高级脂肪酸及酯类

  高级脂肪酸及其酯类,如辛酸乙酯、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等。这些高级脂肪酸乙酯进入人体后,水解为高级脂肪酸,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提高脑细胞活性,增加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防止老年性痴呆;亚油酸乙酯还具有降低胆固醇和降血脂的作用,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3、氨基酸

  崔利在《中国白酒的营养成分及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中对白酒中的营养成分,尤其是氨基酸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中,白酒中含有7种(没有色氨酸),具有有效调节人体代谢平衡,防治肝脏疾病,有效改善人体睡眠,调节神经系统紊乱,调节胃肠道等功能。


4、多元醇

  按照国家标准,所有白酒生产均不允许外添加任何含糖类助甜剂。但我们在尝品白酒时,尤其是优质浓香型白酒时,却明显感觉得到“回甘味”,这就是白酒中的多元醇在起作用。


  其中,丙三醇,可以加快皮肤血液循环,使毛细血管扩张,使皮肤光滑湿润;环己六醇,具有治疗肝硬化、肝炎、脂肪肝、血中胆固醇过高等疾病的功效;山梨醇有助于胆汁和胰腺的分泌,可防止血压上升、动脉硬化等;半乳糖醇具有一定的通便作用,能够预防便秘。


5、丰富的微量元素

  中国传统白酒采用固态发酵、固态蒸馏,开放式发酵,在酿造、蒸馏以及储存过程中,一些微量金属元素会被带入酒体中。


  在贮存的过程中,乙醇会部分挥发,酸度增大,盛酒容器中的多种元素融入酒体中。张艳红等在《ICP-MS测定白酒中微量元素方法研究》中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测定了8种不同白酒中含有钙、铁、锰、镁、锶、纳、锌等29种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和其他微量元素一样,都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如庄名扬2003年发文测定出国窖1573中锌含量最高,因为这些微量元素大多以络合离子的形式存在,可以和蛋白质稳定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生物酶,使酶保持活力,从而参与人体内的化学反应。


6、其它健康功能因子

  2005年,泸州老窖沈才洪团队对国窖1573酒的研究发现,其中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具有清除自由基,防衰老的作用。


  另外,通过体外模型试验研究了白酒中20种微量成分的生理活性,发现以四甲基吡嗪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及降甘油三酯等多重功效;采用动物模型试验考察四甲基吡嗪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表明,四甲基吡嗪具有保肝、护肝、防止肝纤维化等功效。


  目前,通过科学家的努力,目前能够检测认识的白酒中的健康功能因子,有1700余种成分。

  当然,这些健康因子如何相互协作,作用机理是什么,都还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的研究,就像我们对微生物酿酒的认识都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一样。只有运用现代科学把这些作用机理认识清楚,才能让中国白酒进一步走向国际化、健康化。


五、心情舒畅

  前三条是基于人的生理属性来看的,而第四条是基于人的社会属性,心理属性来考察的。现代医学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人类很多至今病因未明的疾病,往往多与心理健康相关。


  此前,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家罗宾·邓巴教授,撰文《(适度)饮酒的实用益处》倡导:男性每周至少要和朋友聚会喝两次酒,才能保证身心健康!


  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交朋友,谈生意,共庆快乐、抑或吐露心声,都可以是一场酒局的事;一场酒局解决不了就再来一场。


  往往一场酣畅淋漓的酒局过后,心情舒畅,神清气爽,尤其是酒逢知己时,或畅论古今,或文思泉涌,或抚琴拨墨,或指点江山,如同李白在诗中所描绘的“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据现代医学研究,其作用机理可能是,人在愉悦的状态下可以促进体内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能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生理功能。


  更进一步的作用机理,还待进一步研究,但这种饮酒之后心情舒畅的境界对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无疑是可以被感知并且是不可估量的。

六、适时、适量、饮好酒

  酒虽有利于健康,但凡事有个度,量少而不尽兴、而量过犹不及,如同“但凡离开了剂量谈药物的功效都是毫无意义的”。笔者认为,健康饮酒需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适时,二是适量,三是饮好酒。

  适时。是指空腹时不宜饮酒,古人就有“朝不饮酒,晚不喝茶”的习俗等。

  适量。多大的量才算是适量呢。医生常常告诫我们,每日饮用不宜超过二两,这是过于武断的。二两高度白酒,对于那些酒量很小甚至酒精过敏的人,显然已经严重过量了,而对于平常酒量按“斤”论的人,则又显得不够量。

  每个人的个体差异非常大,加上,饮酒量的大小还要与饮酒时的身体状态、季节气候、场合、饮酒对象、现场氛围、时长、酒的品质等等息息相关。

  笔者广泛推荐关于理性饮酒之道的三重境界,兹作为方家参考:

一为养生之饮:即每天睡觉前可饮用自己酒量的二三分最为适宜。据对国内百岁老人的调查统计发现,66.26%的老人是适量饮酒者。

二为商务之饮:在商务聚会场合,以饮用自身酒量的六七分为宜,既融洽了氛围,又不失礼,是对嘉宾的充分尊重,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最佳。

三为朋友之饮:酒逢知已千杯少,如果说“君子之交淡如水”,那么“知己之交应浓如酒”。酣畅淋漓、十分酒量而不加隐藏,方为尽性。此时饮酒为自身酒量的十分到十二分,笔者认为,此非为“醉”态,是“酣畅舒适”之态,当然,得此情境,十次饮酒中有二、三次,就是人生幸事。

  饮好酒。如前所述,真正优质品质的好酒,由于原粮好、工艺质量控制佳,陈酿真实够年份,科学检测等等原因,确保了白酒中部分有害物质,如杂醇类、醛类物质含量尽可能降到最低,而健康功能物质含量最大化丰富,才能确保酒品的健康。


  而目前部分消费者热衷的一些小作坊个性化酿造原酒,标榜为固态酿造粮食酒,却由于其酿造技能、工艺控制、检测手段等水平限制,往往含有过量的有害物质而不自知。


  饮好酒是健康饮酒的基本前提,这就好像收藏老酒的基本前提首先是收藏优质好酒,收藏字画的前提是收藏好的作品一样。


  大国古酱酿制技艺是一种独特的传统酿酒工艺。生产工艺分制曲、制酒、贮存、勾兑、检验、包装六个环节。整个生产周期为一年,端午踩曲,重阳投料,酿造期间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贮放,勾兑贮放,五年后包装出厂。

  我们的酒具有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怀留香持久的特点。